大悲咒入门网
大悲咒入门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惟觉法师/ 文章正文

佛性与法性

导读:佛性与法性佛性与法性,二者的义涵一定要分清楚。明白何为佛性?何为法性?修行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佛性就是觉性、灵明妙觉的菩提自性,也就是儒家所说「清明在躬」,指的是清楚、明白、知善、知恶,灵知灵觉的这念心;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念心落实了就是菩提心。《华严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就是指这念心。一切经...

  佛性与法性

  佛性与法性,二者的义涵一定要分清楚。明白何为佛性?何为法性?修行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佛性就是觉性、灵明妙觉的菩提自性,也就是儒家所说「清明在躬」,指的是清楚、明白、知善、知恶,灵知灵觉的这念心;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念心落实了就是菩提心。《华严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见就是指这念心。一切经论都讲「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指我们的觉性,觉性就是佛性,说法不同,指的就是一个,体认菩提心对修行人来讲很重要。

  法性是指一切现象界所具有的真实不变的体性,诸法的实相。佛法上讲,一切众生佛性本具,佛性是本性本空,又讲一切诸法缘起性空。佛性是空,法性也是空,但是意义不同。有些人对于佛性空与法性空弄不清楚,其实这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曾经有一位居士到山上来,他问道:「师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万物也都有法性,佛法讲佛性是空性,法性也是空性,既然都是空性,那我们吃肉跟吃素菜应该没有差别了吧?」

\

  为什么他会有这种观念呢?因为他不清楚佛性与法性的意义与差别,认为佛性空就是法性空,既然都空,佛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性;事实上不然。我们都知道「众生」是指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是有情识、有觉性的众生,无情指的是没有觉性、没有情识的万物,如草、木、石头……等诸类,它们没有觉性、没有佛性,所以不能成佛。

  这位居士认为佛性是讲空,法性也是讲空,既然都讲空,就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这种知见就是颟顸佛性。

  所谓佛性空是指众生灵知灵觉的这念心,是无相、是空性的,你能说出这个心、这个觉性有大小、有颜色、有男女、有老少、贫富、出家、在家…种种相状吗?没有!觉性看不见、摸不着,实实在在是空性。但是,这个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也不是虚空的空,这念觉性空当中具足妙有。

  想想看,人在世间几十年,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而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不论是学富五车,或是才高八斗、百工技艺,这么多的知识技术都装在那里?都在这个心当中!因为这个心是空性,空才没有障碍,空不碍有,才能容纳得这么多。譬如虚空,虚空没有相状,所以能容纳森罗万象。这些才能、学问要运用就有,但是却又没有形相可以指陈存在何处?所以这念心性,不是空空洞洞的空,也不是顽空,而是空中能生妙有。

  什么是法性空呢?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如果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析到最后都是没有自体的,因为它的体性就是空性。譬如以桌子和水为例,桌子是由木材做成,木材取自于树木,树木不论是插枝、栽种…它都必须有阳光、空气、水、泥土…等种种因缘和合才能长成,而桌子也是因缘和合而成;这当中随因缘而有种种相状,所以并不是定相;再将桌子的材质分析到最后还是元素,再将元素分析到最后便归于空性。以水为例,水加热就成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成为冰、雪、雹……,水也是没有定相,将水分析到最后是由氢和氧两个元素所构成;这些元素再经过科学方法分析,到最后都是归于「空」。所以,桌子、水是一个名相,是一个假有随因缘而变化,它的体性毕竟是空性。《金刚经》上讲:「世界者,非世界,是名世界」。不仅桌子、水是空性,宇宙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空」性,这是指法性空而言。

  一切有相的境界,都属于有为法,有为法是毕竟空;无为法也是空。但是,如果存着「有为法是空,无为法也是空」,这念心在「空」上起了执着,那就是「着空」了。如果认为佛性也是空,法性也是空,以为空就是佛,这个知见就错误了。

  我们的佛性、觉性、灵知灵觉的这念心是空性,但是空中还有不空,空中能生妙有,如果悟到了觉性,那真正是坐在如来家中了。所谓如来,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这念觉性知善知恶,能够处处作主。佛法上讲,「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说这念心知善知恶,但不住在善恶境界当中,不执着善、恶,虽不执着善、恶,可是善恶的观念是知道的,如果连善恶的观念都不知道,那就是糊涂、就是不知不觉。知善知恶的心是觉性,因为我们有觉性,只要这念心不执着任何境界,始终保持能知的这念心,清净心就会现前,觉性就提升了。

  提升觉性有一个很好的方便次第,《华严经》里面讲:「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为体,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想要契悟菩提心,必须要有大慈悲心,因为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修行学佛没有发慈悲心,佛道是不容易成就的。

  慈悲心就是要普度众生,所以先从戒杀、放生、吃素…等开始养成。有了广大的慈悲心,然后不执着这个慈悲心,慈悲心就能提升到清净心。慈悲心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最后也不能执着,这念心一执着,清净心就不现前。清净心就是菩提心,依着菩提心就能成正觉、成无上正等正觉。依着菩提心就能契入中道、契入实相,那就是定慧一体、定慧圆明。

  祖师大德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能确实明白此中义理,便会产生误解。从文字表面的意义来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应该是没有差别才对,其实是有很大差别的。怎么说呢?「情」是我们这念心、这念觉性;「无情」是一切依报世界。有情众生最后成佛了,一切都要归因本具的种智。种智就是佛通达一切种种法的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圆明。我们的觉性、佛性是空性,万法与宇宙一切现象也是空性,空性是相同的,运用我们的灵知灵觉的心性去契悟、去观照宇宙万物的空性,契悟、观照之后才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如果没有佛性、灵知灵觉的这念心,就没有办法体达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真理。

  如果有情与无情都一样,佛法就不会讲六道轮回,应该讲「七道轮回」。怎么说呢?六道当中都是有情的众生,因为他们有知觉、有心意识,所以有情感、有意识、有取舍、分别,有种种身口意的造作,因此有「业」;有了业以后将来因缘成熟就会受果报、受轮回。如果说有情与无情都一样,动物和植物都一样,植物岂不也成为轮回的一道?这样一来,岂不是人会变成植物,植物也会变成动物,那就不只六道轮回,而是七道轮回了?!其次,佛法中无论大乘、小乘经典,释迦牟尼佛只是给「有情众生」授记,从未给一草、一木或一块石头授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无情是不能成佛的!;有情与无情虽然同为空性,但差别在于无情没有灵明妙觉的觉性。

  佛性就是灵知灵觉的心性、觉性,有灵知灵觉才能成佛,没有佛性、没有灵知灵觉就只是法性,法性是空性;佛性也是空性,但是空性中还有灵知灵觉的心性,能生一切智慧、一切妙用,无情只有空性,没有办法产生有情的种种作用,这个观念一定要厘清。

  这念佛性、觉性是本具的,因为有灵明妙觉这念心,所以佛性空可以入到法性空里面,法性空却不能入到佛性空里。想一想,外面的山河大地能入到我们的心意识里面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诸佛菩萨也不入到大众的心意识里去,因为「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界不能入法界。当初释迦牟尼佛度城东老母时,何以要大费周章的现神通呢?为什么不直接入到城东老母的心意识里去,令她拜佛、念经……那不是比较省事吗?但是,这有什么用?因为入到她的心意识之后,她就昏昏沉沉、糊糊涂涂的了,就像乩童在跳乩的时候一样,自己是昏沉、迷糊、不能作主的,自己为什么要跳,自己也不知道;醒过来之后,仍然如昔。所以,觉悟由己,解脱也由己,任何人也不能帮谁去觉悟,帮谁去了业,帮谁去解脱。所以,佛非常慈悲,以种种方便法门使每一个人自己觉悟,觉悟以后才能自己回光返照,自己才能作主,自己才能消业、转业。

  佛法中有一则「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公案。有人曾说:「生公说法时,石头都在点头,不就证明石头有佛性吗?如果石头没有佛性怎么会点头呢?」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不清楚佛法的道理,才会误以为石头是有佛性的。

  为什么石头会点头?这个道理就如同一般人相信土地公,土地公就很灵感,相信石头公或者大圣爷,石头公、大圣爷就很灵感一样,这是一种感应作用,感应完全是由自己的信心所产生出来,这就是心意识的作用。

  关于心意识的作用,可以就孙悟空为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大圣爷指的是孙悟空,很多人认为孙悟空神通广大、很有灵感,所以有些人就尊称他为大圣爷,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请示大圣爷,并且为他建庙,供人祭拜。事实上,大圣爷是无中生有的,孙悟空是比喻我们的第六意识,这个心就像猴子一样,从这棵树攀缘到那棵树,从那棵树攀缘到这棵树,跳上跳下、跳来跳去,这念心始终在攀缘,没有停止过,所以有「心猿意马」这样的形容词。这个心就像猴子似的,想到美国,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翻到美国去;想到大陆,一个筋斗就到大陆去;突然想到朝圣,一个筋斗就打到印度去了!如果什么都不想的时候,瞌睡就来了;没有妄想、瞌睡时又会感到无聊,甚至无记,这些都是众生境界。

  刚刚讲到「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并不是石头本身在点头,而是由自己心意识的转化所产生的作用。如果说不仅仅是一个人看到石头在点头,其他人也都看到石头在点头,这是不是表示一切无情识的万物都有佛性呢?不是!这是我们的心意识专注、心力专注的妙用,当专注的作用达到最高点,就能对外境产生感应与神通。因为石头是法性空,佛性的空性与法性的空性相应了,心意识就可以转外面的境界。

  从前,一位祖师开悟后曾说:「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还没有开悟前,心在外境上追逐,被外境影响,是人逐法;现在开悟了,外面的一切事事物物、尘尘剎剎都随着自己的心念在转,是法逐人。因为这念心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这就是如来的心,如来的知见。

  简单的说,石头点头的原因:第一、石头是空性的;第二、因为信心坚定,相信石头,这个心意识入到石头的空性里面去了。因此,石头点头完全是我们第六意识的作用,是我们自心的现量,自己心意识所现出来的作用,并不是石头本身在点头。

  这种境界,种花的人也有;种花的人天天种花,突然有「花在向自己微笑」的感觉。当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相通了,就能产生这种作用。为什么能相通呢?因为花的体性是空性,佛性也是空性,所以能相通。种花人感觉「花向自己微笑」的体会,完全是心意识的作用,是自己心念的感受,否则,为什么花不向别人微笑呢?所以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一般人未熏修佛法,不能体会佛性本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但是因为很有诚心,认为应该把一切都交给佛菩萨作主,自己不需要去思惟、分析、考量。日常生活当中,不论任何大小事情,总是要掷个茭、抽个签,请菩萨给他指示、替他作主;甚至于连出门都要跟观世音菩萨讲一讲,自己作不了主。这是一般人初初的信仰,称之为「初信」。

  就佛法上来讲,祈求三宝加被并非不对,但是,凡事自己都作不了主,那是缺乏独立的人格。仔细想一想,自己作不了主,又如何能成道、解脱?根本是不可能的。要处处作主,就要能回光返照,常常检讨、反省,这个心才有定力与智慧,有定力与智慧的心,就是每个人自己本具的佛性。佛性启发了,才能证菩提、得解脱,才能自利利他,圆满自己的道业。

  「凡事都请佛菩萨作主,或是掷茭、或是祈求佛菩萨在梦中指示」,这种例子很多。有一位居士,很有学问、修养也很好。有一次,和他谈到某件事情,他说:

  「这件事情固然是很好,但是,我还是得需要回去请示阿弥陀佛,他会在梦中告诉我这件事可不可以做。如果他说不可以,那我就不做了!」

  只相信梦中的事情,知见就不正确。梦,只是一种假相,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何况一般人睡着了,觉性就迷糊了。所以,梦中即使有好境界、有感应,都不能执着,一执着,以梦境来做为日常生活的准则,就会出问题!

  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明了,佛性与法性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佛性与法性皆涵具空性;但是,佛性可以入到细如发丝、藕丝里面,因为发丝、藕丝是法性空;然而,发丝、藕丝却不能入到佛性里,因为它们没有情识、没有知觉、没有能够观空的智慧心,仅仅是一个空性!

  我们能思惟、能观照的这念心虽然也是空性,但是这个真空当中能生出妙有,能修空观、假观、能证我空、法空,能证涅槃;更上一层,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长久保任,就能契入中道实相,稳坐如来家中。

  我们的身体有两部分,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物质的部分是四大,四大属于法性空,外面也有四大,外四大也属于法性空。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核子、电子、原子,最后是能、量,所以物质也不存在了,物质是个假相;能、量再分析,它也是空,是属于法性空,所以,我们身体这个四大也是空,是法性空。能够思惟这些道理的智慧心,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菩提心、佛性!法性也是空,佛性也是空;能观空的佛性能入法性空,法性却不能入到菩提心,佛性与法性的差别就在这里。

  佛法虽然讲空,但是造了业就空不了,这念心随业而转,就危险了。所以,「禅」告诉我们要悟到本心,本心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两边,这念心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虽然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但是具足一切功德、智慧,要用就有,不用的时候什么人也找不到,这就是我们的真心、菩提心、涅槃心。

  要经常保持佛性的存在,佛性就是菩提心,法性就是涅槃心。一般人不了解,以为菩提是菩提,涅槃是涅槃,误认为人死亡了才是涅槃,这是不正确的!菩提与涅槃本来就是一个。菩提心就是清楚、明白的无住心,就是觉性;涅槃,涅者不生,盘者不灭,是指这念心的实相境界,这个「真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所以,菩提涅槃是心的境界,这念心达到最圆满、最高的境界;证到涅槃的境界就超越了世间的一切。

  在大乘经典中提到,小乘的圣者证到偏空涅槃的境界后,心就住在空性当中,得少为足,住在这个境界中不想出来了,为什么不想出来呢?譬如生活在城市的壅塞与杂沓当中,觉得疲惫不堪,忽然找到一处清静的别墅休息几天,这一休息,觉得实在是很舒适,就再也不想回到紊乱的世界去活动了。而且证到偏空涅槃,知道三界是苦,欲界、色界、无色界,始终是在六道当中轮回,头出头没;这一生是人道,下一生是畜生道……,始终是在轮转不息。现在修四谛,证到偏空、涅槃,这个境界超越世间任何一种快乐,贪着这个境界,当然就不想出来了。站在佛的立场,希望人人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是,如果不让他暂时休息,他的心力、智慧就没有办法更广大。所以,有时候佛呵责声闻是「得少为足,焦芽败种」。因为,如果心贪着定境、贪着空性,这一贪着,自己的菩提心就失去了。

  菩提心就是我们的这念觉性!能入到空性的这个觉性没有出入、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无住生心」!

  ──这就是「正念、正定」!

  ──这就是《六祖坛经》上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

  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楚、明白、寂然不动,这就是菩提心。经常保持这念心的存在,在这里保养、持续,就称之为「长养圣胎」,时时刻刻把这念心净化、提升,就能成就无上道。因为,这个清净心、菩提心、涅槃心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指如来的知见,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净土宗称之为常寂光,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大圆满、大威德、本尊;名相不一,指的还是一个。

  达到这个境界,生死就能作主了,是真正的了生死,真正的解脱、自在。这种境界,每个人都能做到,只看我们愿不愿意做?这条成佛、成道的菩提涅槃之路,无始劫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