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三远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疏】 众生发起妄情。能生贪泉爱水。如田间草而滋润者。修道之人根境不偶。贪爱干枯。如彼干草。爱习初干。未与 如来法流水接。是故遇彼欲火淫烟急须远避。设一近之。不唯失通难返。而且疮身坠于狱矣。问。淫怒痴俱是梵行。得失念无非解脱。何必区区对治。迹类 小乘耶。答。此是 大乘根器所行履处。然亦多劫熏成。故能入净入秽。处处无碍。中下之人。垢习尚强。欲累未尽。岂能头头是道。法法圆通。说 空行有其过非细。故曰诸佛深法。不可于初心学道人前说。可不信夫。
【钞】根境不偶者。楞严云。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也。
爱习二句约法明。喻上干草设遇甘露法雨不避火也可矣。
失通难返者。劫拨仙人。得五神通。飞行往返。时王礼敬。积有多年。一日有务远行。令女事奉。彼飞仙至。女以手擎坐着案上。触女柔软。即起欲意。欲心一动。遂失神通不能飞还。疮身者。百缘经云。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好色。见一淫女。心生耽着。无物可与。遂至塔中盗花与之。夜乃共宿。晓发恶疮。痛不可言。医莫能治。有云旃檀涂疮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计得金钱六十万。买牛头旃檀香六两。捣以为末。即入塔中。发誓愿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用香涂塔。以傥花价。唯愿慈悲。受我忏悔。速除此患。疮寻得瘥。毛孔香气。坠狱者。楞严云。阿难当知。是十种 魔(怪。[魅-未+(乏-之+友)]。魅。蛊毒魇胜。厉。大力。川林。山海精。芝草。自在天)。于末世时。在我法中。赞叹淫欲。破佛律仪。魔师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云栖云。莫贪欲染境。地狱根本故。问下。通妨也。法法头头者。净名云。虽处居家。不着 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此乃 菩萨家风。如来境界。若是初发意者。必须深厌室家。离欲自净。始得。问。若尽修梵行时。人类不几绝乎。答。如果人人虽欲。清净自居。此界便成安养乐土。莲花化生。何虑人类之绝耶。只是无心求道。真为出世耳。汝忧及此。与杞人何异。
△四断心。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疏】有下。先明本。淫。欲事也。不止。过度也。患者。有十所以。一邪思(毁戒谤法等)二动火(发热。口干。舌苦等)。三耗精(没神失力。筋战。畏寒。惧暑。悲风。苦雨等)。四损身(皮黄体瘦。腰酸。腿软等)。五招病(痨怯渴痟。生疮。发毒等)。六怠事(好睡。懒行等)。七慢人(傲师。陈友等)。八易老(色灭。血衰等)。九促寿(轻天。亵神等)。十忧死(罪罚。苦报等。略为十。广四十)。阴者。指男根。隐密处物也。不如断心者。阴为末。心为本也。功曹。谓考功之官曹也。从者。谓录福善祸恶之列职也。淫心为因。譬功曹也。淫境为缘。淫方为法。淫根为具。譬随从也。兵随将转。伴逐主行。例今心安阴静。心生阴动。经云。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可见断阴存心。岂非世俗倒知之痴人乎。佛下。次引证。欲思想。所也。于所乐境希望为欲。令心造作业行为思。于境取像分齐为想。意。第六意识。王也。若配 五蕴欲。受也。领纳前境。起爱欲也。思行也。驱役自心。造业行也。意。识也。意即分别事识也。色想可知。谓能动色体。由欲念生。希望欲境。本于意识。与心相应。种种取像。唯以思想二心所生则王所心。为欲本矣。心王心所二法寂时。阴根色体。亦复静矣。到此之际。五蕴皆空。又何色行之有。淫欲之患。从是息矣。佛下。上正引偈。此出说人。梵语迦叶。此云饮光。过去佛也。除欲除心。诸佛同道。汝若修断。此法为最。
【钞】心本阴末者。心通受等四蕴。阴即色蕴也。功下。亦可传送之官名功曹。主也。同事之人名从者。伴也。淫心因者。即下生意思想。淫境下。即下欲色。梵网云。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一念本起染污之心为因。瞻视随逐等事。多种助成其淫为缘。淫中资具摩触称叹等事。方则为法。正起作用二相交遘。成就淫事为业。律云。此戒五缘成重。一淫心。二是众生。三众生想等。四是道。五事遂。则知作不净行唯在邪淫心矣。断阴无益者。犹如黄门。尚取妻室。不男不女。还恋欲事。故楞严云。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大慧云。识破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自至。正此意也。二心寂静非色非行者。此修念处乃能如是。人于五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识多起常倒。如来为除四倒。故说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破色净倒。二观受是苦。破受乐倒。三观心无常。破识常倒。四观法无我。破想行我倒。四倒既空。五蕴非有。患从何处而生起耶。又永嘉云。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华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燋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性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皮肤。血肉汁泪。涕唾脓脂。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所以者何。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千生万劫。种种楚毒。痛苦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此亦静心离色之观法也。宜笃行之。
△五离爱。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疏】初二句。本生则末生。后二句。本灭则末灭。境初顺情生欲。欲久贪恋生爱。爱初别离生忧。乐去苦来生怖。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不起爱见。绝于攀缘。憎爱情忘。离我我所。我人尚空。复有何境起忧怖哉。
【钞】爱欲。惑业也。忧怖。苦报也。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故。忧有七。一身力忧。二疾病忧(人有 五欲七情。病有五痨七伤。又四百四病。多从淫欲而起)。三寿命忧(耗损精气。岁身丧命故。广成子云。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四罪恶忧(万恶淫为首故)。五殃祸忧(天道福善而祸淫故)。六别离忧(瞥尔睡去。室家男女。便带不去。受用不着。况死亡后。岂能相欢娱乎。复有爱成怨者)。七死亡忧(忘身狗欲。死亡立至。楞严云。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以至殂殁。堕无间狱)。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恶名怖。三大众威德怖。四死怖。五堕恶道怖。上爱欲是顺情乐境。此忧怖是违情苦境。则知乐是苦因。怨从亲起。若各异处。何憎何爱。入平等空。非违非顺。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美。贪爱起欲。妒妇观之为苦。眼不欲见。常人观之。无所适莫。学人观之。成不净观。是故苦乐违顺。境本自空。喜怒哀乐。情亦非有。于毕竟寂灭中。而起忧怖颠倒妄想。岂非是愚人焉。
△次修真四。初明修行法三。初坚心得果。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意若无惧。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疏】先喻。一人喻沙门学道。万人喻众魔军。挂铠喻净戒。骑乘如禅定。利器如智慧。出门如出教门。怯弱喻畏惧不进。半退喻半涂而废。斗死喻被魔缚着。隳宝觉身。无惧喻直破 生死。勇断烦恼如孟施舍之养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得胜喻得道果。法华云。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是也。沙下次法。学道。合与战坚进。不畏。合无惧力强。破魔得果。合得胜高迁。坚心。住理也。精勇。修行也。不畏。明教也。灭魔。证果也。
【钞】众魔者。略则唯四。一天子。欲界顶魔王天也。深着世乐。憎嫉佛法故。生死缘也。二烦恼。染化三界。则有见爱魔王。净化三界。则有二障魔王。受用三界。则有种障魔王。法性三界。则有习障魔王。法界土中。则有无尽执障魔王。生死因也。三五阴四大六根等。是色众魔。违顺苦乐等。是受众魔。无量念虑等。是想众魔。起诸贪嗔等。是行众魔。诸识分别等。是识众魔。四死魔。无常因缘。破相续五阴离暖息识故。后二。生死果也。广有 八万四千。谓十使互具成一百。五根五尘历一千。华严云。眼等于色声香味触境。其内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身口七支为七千。三世共成二万一。贪嗔痴等分四心。各具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魔数。挂下。铠喻戒者。护持身故。乘喻定者。乘正乘故。器喻慧者。坏诸物故。此三与教。俱通大小。不进。谓中下根。意怯胆弱者。半途。小则暖位尚退。始则性地。终等十信。如四禅无闻比丘。舍利弗六心退等。
斗死下。楞严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若不明悟。彼魔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孟施舍者。孟子曰。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子龙胆者。魏王操临汉中。赵云将数十骑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且斗且却。操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操疑有伏引去。备明旦。至云营视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贤圣军者。小则七贤四果等前后诸将。大则十圣三贤等将。阴恼死者。小则界内有漏五阴。分段生死果魔也。见爱烦恼。因魔也。大则界外无漏五阴。变易生死。果魔也。尘沙无则乃至色上□固妄想。受虚明想融通。行幽隐。识上罔象妄想皆因魔也。功勋有三。一灭毒。恼魔离矣。二出界。死魔离矣。三破网。阴魔离矣。故云大功。大集经云。知苦坏阴魔。断集远恼魔。证灭绝死魔。修道降天魔。 涅槃四依品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缚汝。解曰。五系。即五停心观门。治彼五种魔也。灭等三句。谓断贪种习。即出欲界。破阴魔网。转五阴而成法身。断嗔种习。即出色界。破烦恼魔网。转烦恼而成菩提。断痴种习。即出无色界。破死魔网。众生死而成涅槃矣。力强无惧者。戒忍坚进慈悲定慧力也。高迁者。法华云。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如来亦尔。见贤圣军。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末后乃为说是法华。能令众生至一切智。释曰。田喻禅定。宅喻解脱。聚落喻 声闻四果。城喻辟支涅槃。邑喻菩萨净土。衣服喻惭忍善法。严具喻一切助道。珍宝喻七觉支。牛马象车喻三乘观智。奴婢喻神通。人民喻知见。髻中明珠喻如来种智。则知迁中。有小大贤圣道果之不同矣。
坚下。教行理果。亦通小大。小则六识心。生空观。灭苦教。二乘果。大则八识等心。诸法空观。严土度生。教大乘妙觉果。是知坚进勇破。乃为道之当务也。问。何以知然。作此配耶。答。有本云。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欲灭恶尽者。必得道矣。故斯作配。自有凭也。
△二处中证理。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非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调。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疏】先叙其不善用心。夜诵者。 僧则日间辨常任事。夜间修自己行。时刻治心。无少懈也。佛遗教者。乃贤劫中第三佛所遗之经教也。悲者。哀根之不利。紧者。苦经之不熟。悔者。嗟僧之难为。退者。想道之难就。孟云。其进锐者。其退速。故口紧而心悔也。佛问下。次示以适中之道二。初举问令知。弹琴通二喻。对上喻诵经。对下喻学道。调弦亦二。喻调声调心。急缓喻紧慢进懈。中喻不徐不疾。声绝不鸣。喻文义不熟。理性不通。普调。喻文明义显。理穷性尽。楞严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若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王。踊没低昂。一切声闻皆起舞戏。则允执厥中之道。真可谓圣贤相传不易法矣。佛言下。二例明学法。先略例。调则不急昏病除矣。适则不缓散病去矣。又调则进而身净。非遽暴也。适则循而心乐。非颓靡也。不躁不懈。于道岂有不得者哉。佛于阿含会上。告耳亿曰。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戒无漏人。圆觉亦云。其能证者。无作无任。其所证者。无取无舍。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于道下。次详明。暴者。由其志意太高。工夫急骤也。疲者。奋发之气过激。精神易于衰耗。力已竭而难继。怠惰随矣。意生恼者。急遽无序。还归于废弛故。罪必加者。不责自己不善用心。反谤诵经无功。学道无益。起大邪见。造诸恶业故。此如弹琴弦急声绝矣。于道若因循懈怠。怠亦身疲而昏惰。意即散乱难摄而懊恼。由此毁道难进。怨经难学。起大嗔痴。作诸罪障。此如弹琴弦缓不鸣者也。
清净。调身不至于急暴也。道自进矣。安乐。适心不至于宽缓也。道自成矣。此如弹琴急缓得中。诸音普调者然。故知学道应效伯牙之善调也。
【钞】夜诵下楞伽云。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声悲属口。思悔属心。
孟下。人之学道。固不可不用心。亦不可太用心。若进而勇锐者。则其气易衰。而其退必速。此则过用其心。功不成矣。不及太过。各有弊也。
进。向也。渐履不急之谓。循。顺也。从容操存之谓。佛于下。阿含经云。有尊者名二十耳亿。昼夜修行。精勤不舍。于欲漏心。不能解脱。而白佛言。沙门甚难。今欲舍服还作白衣持物广施。佛问。在家善弹琴不。对曰能。佛问。若弦太急。音可听不。对曰不也。又问。若弦稍缓。可采听不。又对不也。复问。不急不缓。可采听不。对曰可听。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便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成无漏人。尔时二十耳亿。思惟佛教。在闲静处。修行其法。如实知之。证 阿罗汉。释曰。调戏。如赶路人。邪见。如躲懒人。故圆觉云。修证妙法。应离二病。一者作病。谓我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二者任病。谓我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沩山云。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时光亦不虚弃。便是僧中法器。则知颓靡自安。固不足以有为而躁暴无序。亦难圆满其功。缓急得宜。终始成也。于道若下。补缺也。经不明者。失在过用心故。疏双出者。急缓皆为弊故。
清净下。上无欣求谓之清。下无厌舍谓之净。外不着有谓之安。内不耽空谓之乐。此皆不偏之中道也。如斯行止。道果可克。伯牙善调者。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连曰。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俱往。至其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汝。伯牙四顾无人。但闻海水汹涌。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作水仙操。曲终。成连迎之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后遇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即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善得其意。又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于吾心也。吾何以逃其声哉。设伯牙不善调弦。子期亦不能知流水高山之志矣。
△三去染成行。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疏】先举喻。人。喻学道之者。锻。烧炼也。喻修断。铁。喻道心。滓。渣滓也。喻垢染。器。喻道行。精好。喻清净。学道下。次合法。垢染惑也。粗垢见思烦恼也。细染。尘沙无明也。心垢。则逐情而造业。苦报无量。生死不休。行净。则顺理而证真。住涅槃界。恒受安乐。是故心去垢而成极清净行矣。余如无差别论。
【钞】铁则先烧粗渣令成好器。心则先断烦恼粗垢而成我空澄清观行。铁则次炼细滓令成精器。心则次除所知细染而成法空洁净观行。约教。小乘去粗垢。始分除细染。终相即。顿俱泯。圆融通无碍。约位。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二乘亦摄)。最极清净者。说名为如来。无差别论者。彼云。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得无障碍。说名如来应正等觉。解曰。众生界文。证上心垢。菩萨如来证上行净。法身即是心之异名。垢染去心。清净法身成矣。
△二举证难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与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疏】佛下。初举世间果明难。有五。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常行不善。多堕恶道。故离三恶道为难。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丘言地土甚多。佛言。天上命终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上土。如帝释天。夜摩天。郁陀罗伽仙等。故知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女有五障十恶。或遇公姑惨毒。夫主狠戾或逢父母恩薄。子媳顽逆。乃至闺阁禁制。生育艰难。男则无此。具四行法。如善旻为董司户之女。海印为朱防御之女。法华尼后身作官妓。可见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亦难得也。虽得男身。癃残百疾。盲聋喑哑。挛躄背伛。则诸根具足。五体端严。非为易也。六根虽具。无诸疾苦。然生边地。或处北洲。不知仁义。不信因果。纵有颇罗堕将弟子住。亦难化导。非如中国南洲。能断淫识念。精进勇猛也。既生下。二举出世果明难有四。身居中土。报在阎浮。其奈佛前佛后不睹色像。过百三十劫。乃能得一见。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法华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诚哉是言也。
设值佛世。若无善友开导。不能见佛闻法。亦为徒然。如妙庄严阿阇世王世智辩聪起大邪见。乃至舍卫三亿家及诸不欲见闻者。可不悲夫。虽遇知识。得闻佛法。不能起四信。行十善。逢恶因缘。即便退失。或得信心成就。非如鸿毛上下。又不能发三心。立四愿。修五行。证二果。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顶礼初发心。则知发心化度修证可谓甚希有矣。既发下。三举世出世间上上果明难。大心已发。万行已修。设毫厘系念。还落事相之功。瞥尔情生。便乖法性之体。有作修证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会一念顿契佛家。 般若云。不住色生心。无住相布施。楞严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则无功用道。实为难中难矣。然此十难。亦不为难。华严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
况今脱离三途。得在人道为大丈夫。身相完具。共住中国。值有道君。瞻对尊像。餮服甘露。亲近善友。远恶知识。起大乘正信。除疑舍邪执。复树良因。发大善愿拔济众生。生人福业。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迹此推之。应自庆幸。当知能以专心为道。又何难之有。不能以道为心。无难亦如何。
【钞】疏有二意。初直释其难以警策。世间果难五中。初离恶难。即八难内三途难也。百八二句。法华东南诸梵颂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常行二句。上方梵颂曰。于昔方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又有经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乎。则离三恶诚为难矣。佛问下。二为人难。诸天退堕尚不得人。况人还复能为人乎。又有经言。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正道已能得解脱。入般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诸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常乐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如常释下。正法念处经云。帝释名庵舒摩。作忉利天。福尽退为摩伽罗海大身之鱼。复有三四帝释退堕三恶道中。夜摩天王。以福尽故堕叫唤狱。智度论云。郁陀罗伽仙人。得四空定。生非非想处天。于彼寿尽。报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无色界天乐着定心。不觉命尽。堕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堕在欲界。六天福尽退堕地狱。
女有下。三成男难。五障者。超日月经云。一者不得作梵天王。清净垢染不同故。二者不得作帝释。少欲多欲差殊故。三者不得作魔王。刚强懦弱相异故。四者不得作转轮王。仁慈嫉妒迥绝故。五者不得作佛身。万德烦恼各别故。十恶者。玉耶经云。一者初生父母不喜。二者举养视无滋味。三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忧嫁。五者父母生离。六者畏夫喜怒。七者怀产甚难。八者少为父母检录。九者中为夫婿禁制。十者老为儿孙所诃。
具四行者。涅槃经云。具足四法。名为丈夫。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
善旻海印。皆沙门名也。具载乐邦文类六卷。法华尼者。欧阳永叔知颖州。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问妓云。曾读法华经否。答云。失身于此。何暇诵经。遂与法华。赞诵如流。与之他经则不能读。问。妇女固不及男。设堕其类。如何转舍。答。涅槃经云。是大乘经。有丈夫相。所谓信知自身中有佛性。男若不知即为妇女。妇女若知即男丈夫。又能念佛修行。亦得转女成男。太平府官圩杨氏。秪生一遗腹女。婆媳皆寡居。专心礼念观音菩萨。其女四月后变为男子。又龙施女。
经云。须富长者。女名龙施。于高楼见佛。发菩提心。化成男子出家修道。腹中女听法经云。女人在胎听法。转身为丈夫相。出家证果。
丈夫相者。瑜伽论有七义。一寿命长久。二妙色端严。三无病少恼。四非仆非女。五智慧猛利。六发言威肃。七有大宗叶。具此七法名丈夫相。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问。据涅槃说。虽是女人。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即是丈夫。如何此经去女为男耶。答。女是淫秽之躯。生育之本。虽可作善。不能成佛。男子若修。现证菩提。故身子云。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如须摩提经。八岁女人。转身为男。出家说法。法华经。龙女变成男子。往无垢界。成等正觉。正明女身不能成佛登座说法也。问。胎经云。广梵释女四种。皆不舍分段生身。亦不受实报性身。悉于现身得成佛道。颂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净名经中。天女答舍利弗。男女幻无定相。今乃变男成佛。义云何通。答。涅槃即男。约出世理性。实证也。今经去女。约人世事相。权教也。净名胎经不变。约自行证真如性说。实本也法华变男。约化他 八相成道说。权迹也。若会通之。权实双融。理事无碍。随机设教。无不得益也。虽得下。四根具难。即八难中六根不具癃残百疾难也。
六根下。五中国难。即边地长寿天二难也。人间北俱卢洲。边那小国。天上无想。或长寿天。不得值佛。受圣人化。佛告文殊。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大论云。南洲以三事故。尚胜诸天。况北洲耶。一能断淫欲。二识念力。三勇猛精进。因本经云。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种。胜阎浮提。一者长寿。二者色胜。三者地胜。南阎浮提有五种。胜三天下及余诸天。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处。四者是修业地。五者行梵行处。故涅槃云。下下因缘。故生北洲。上上因缘。故生南洲。何者。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是故诸天下来听法。又发愿言。愿生南洲为人。出家礼佛诵经。毋受此乐报。不得于圣化也。
纵有下。通妨也。难云。圣人于北洲。不出其中而阐化。云何宝云经明。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郁单越。故通云。虽不生彼。非不居彼。虽住于彼。亦难阐化。分别功德论云。婆拘罗尊者。长寿第一。于百岁中又加六十。阿难问曰。尊者长寿。何以不生三方。答曰。诸佛不生三方。以其人难化故。此土众生。利根捷疾。精进勇猛。取道不难。是故往古诸佛。皆生此中。身居下。一值佛难。即生于佛前或生佛后难也。百三十者。法华南方诸梵颂曰。世尊甚难见。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如优昙钵华。优昙钵。此云灵瑞华。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举此以喻佛待时出难值遇也。法华下。后有颂曰。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设值下。二遇道难。即生邪见家世智辩聪难也。妙庄严者。法华云。净藏净眼二子。劝母听经。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二子白言。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即为其父。现诸神变。父见欢喜。出家修道。时妙庄严王白佛言。此我二子。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住佛法中。是我善知识。佛言。如是。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菩提心。阿阇世者。此云未生怨。以未生日。相师占言。此儿生已。定当害父故。观经云。王城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次执利剑。欲害其母。时臣月光及与耆婆白言。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闻无道有害母者。王今为此。臣不忍闻。我等不宜复住于此。阇王惊怖。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敕闭深宫。涅槃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普超经云。阇王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则知识中善者成福。恶者成罪。一得一失。在亲近间。访友者可不慎欤。然欲辨别。如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自难匿矣。
虽遇下。三兴信难。四信者。信论云。一者信真如。是法根本。二者信佛。有无量德。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或得下。四发心难。鸿毛者。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是正定。断疑深信者也。
三心者。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悲心。欲拔众生苦故。四愿者。一愿度众生。二愿断烦恼。三愿学法门。四愿成佛道。五行者。一布施门。二持戒门。三忍辱门。四精进门。五止观门。二果者。一转烦恼而成菩提果。二转生死而成涅槃果。然此下。次转示不难以劝发三。初引证。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天。火灾初禅。生在二禅长寿等天。火不及者。于此得闻。人天道中。已兼北洲辩聪。亦不拣根缺。聋者目视。盲者耳闻。佛会之上神鬼得听。地狱蒙光。堪受必闻。何有佛前后难。故清凉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彼后颂曰。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则知舍卫半亿人与佛同居而不见佛。非难成难矣。况今下。次举明。八难中。三途为三。我等相与各获人身。脱此三难。即为自三庆。人中有四。相具。脱癃残。中国。脱北洲。对像。脱佛前后。善友脱邪见家。即为自七庆。天上唯一。起信愿等。脱长寿难。即八自庆。依今经脱十难。即十自庆。如是庆事。既有多种。云何还不越生死海。进涅槃城耶。当知下。三结示。可知。
△三示依教妙三。初顺戒得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疏】学佛道者。名为佛子。然在始觉中也。
报恩云。戒有三品。五戒为下。十戒为中。具戒为上。又有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品持戒生人间。中品持戒生欲天。兼行四禅八定生色无色界天。上品持戒有三。下等持戒清净。得阿罗汉。中等持戒清净。得辟支佛。上等持戒清净。得佛道果。是故千里忆戒。即为常在佛前。疾成道也。设纵五根入五欲中。意念分别诸邪非法。众善功德。皆不得生。犹如恶马无辔。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犯人苗稼。丧人善事。此则虽在佛之左右。戒心不具。与佛无缘。可谓阶前万里也。
观波罗脂国二比丘事。足为此征。见与不见。秪在一戒瓶矣。如之何勿持。
【钞】佛子下。持则有益。在吾下。毁则有损。始觉中者。佛觉也。具缚凡夫。名本觉佛子。发心修行。名始觉佛子。复有三位。初识法门名义。名名字觉佛子。次与观行相应。名相似觉佛子。后得分证法身。名随分觉佛子。方尽妙觉。名究竟觉佛子。今经不顺不得。名字也。念戒得道。通始觉二。兼究竟也。
设纵下。遗教云。汝等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惟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
众善二句。彼经又云。当持净戒勿令毁缺。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二比丘事者。诸经要集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来舍卫国。问讯世尊。中路渴乏。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问言。汝何不饮。答曰。世尊制戒。不得饮于虫水。彼又劝言。汝但饮水。勿令渴死不得见佛。答曰。宁丧我身。不毁佛戒。遂即渴死。饮水比丘往到佛所。佛知故问。汝自何来。有同伴不。答言。我从波罗脂国而来。二人为伴。道中渴乏。井水有虫。我饮水故得见世尊。彼坚守戒。不饮渴死。佛言。汝谓见我实不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住。彼离我远。我不见彼。若有比丘。在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一戒瓶者。杂譬喻经云。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贫人。四方求乞经十二年。奉天不舍。常为供养。祝愿富贵。人心既至。天即愍之。问求何等。答求富贵。天与一器。名功德瓶。凡所愿者悉从瓶出。有客问曰。汝何骤富。答言我得天瓶。客借瓶视。其人骄逸。执之不固。失手瓶破。一切诸物。俱时灭去。例持戒人无愿不得。若毁戒者。瓶破物失。
是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正顺解脱之本也。
△二知命了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疏】暖息识三事连持。一期果报不断。名之曰命。此依第八种子假立。
故知人命无常。出息不保入息。一息不来。便同灰壤。而曰在于数日及饭食间。可谓不知人命无常之理。刹那生灭之说。乌足与言道焉。若夫匿王。观得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与今沙门答人命呼吸间。即能知其已解死生之道。勿蹉时光。勇猛进修。不待言矣。审如是。而犹谓之谬赞其善。得乎。
【钞】暖息。色也。识。心也。开蒙问。何为命根。答。依业所引第八种上。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命根。又有经说。寿暖识三。说名为命。释曰。阿赖耶识相分色法。名暖。此识种子。名寿。此识现行。名识。唯识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释曰。谓依亲生第八识种子。此种由先善(放生等)恶(杀生等)业之所引。而有持身久近差别之功能。令色心等住时。随因长短决定。依此种子说为命根。以此种子为业力故。有持一报之身功能差别。令得决定。若此种子无此功能。身便烂坏。
几间。几时间也。
刹那生灭者。仁王经云。众生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间。经九百生灭。
匿王者。楞严匿王答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审如是下。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今此沙门。悟得诸行无常。喻如呼吸。一言之下。顿契佛心。不赞其善。而赞谁哉。
△三依经证道。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其义皆快。行者得道矣。
【疏】初法。初句。人也。次二句。法也。法有教行理果四种。言说。教也。即人天禅戒。二乘谛缘。大乘分教五位百法。始教八十一科。终教一心二门。一乘顿教四十一门。圆教十无尽门。学者。行也。即事行观。苦空观。法相观。真空观。藏心观。真性观。法界观。信顺。理也。教诠理故。即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依言不空真如。离言无性真如。唯一法界总相真如。佛道。果也。佛成道故。即人天乐果。罗汉辟支。三贤十地等妙二觉。广在教章。
譬下。次喻。食喻行。甜喻果。花喻理。蜜喻教。边喻人天小教。中喻顿圆。不边不中喻始终。食皆甜者。竖而次第言之。离苦得乐。超凡入圣。回小向大。自始至终。会渐归顿。转偏成圆。故五教乘。皆为机益。小大虽异。终必归圆。所以者何。皆住性故。金刚种故。行方便故。圆为极故。法华云。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是故烧香散华。合掌低头。皆为佛道因也。横而圆融言之。法无大小。大小在机。则知门门五教。事事三乘。亦在教仪机益中明。故楞严云。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法华云。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涅槃云。下智观谛缘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谛缘者。得辟支菩提。上智观谛缘者得佛菩提。
吾经下。后合。经。教也。义。理也。行。行也。道。果也。何以快得。盖由人天提胃。二乘阿含。始教深密般若。终教妙智涅槃。顿则楞伽圆觉。圆则法华华严。皆从真如流出。梁论云。真如流出十二分教。摄论云。无不从此法界流。仁王云。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议如等。既一切皆如。何莫而非益也。
【钞】人指学者。法谓佛说。
百法。唯识论。八十。般若经。二门。起信论。四十。楞伽经。十门。华严明。
事行。六行观也。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故。属人天行。
五种真如。出起信论。
三贤等妙。摄余四教。
教章指五教仪。及一乘教义章等。
住性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无不作佛故。如涅槃圆觉经说。
金刚种者。华严出现品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于如来所种少善根。要穿一切烦恼身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
方便者。法华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圆为极者。清凉疏云。权教菩萨。不受圆法。后因熏习。方信圆融。以离此普法。无所归故。权教极果。无实事故。钞云。五教因果。唯圆教有实事。前四因中则有。至果皆无。由修权因。若入地后。即入实故。犹如百川。浩荡千里。亦无究竟归处。究竟归处即是海故。
烧香二句。详如法华第一卷末。
教仪机益者。谓在五教仪。教中第四随机摄益门内广明也。
法华涅槃。引证人天小教。亦通余四教也。余四教亦通三根五性。例此可知。
梁论下。第十释云。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所生大悲。说十二部经。救济众生。无性摄论云。真如所流。十二分教。
乃至者。超略之谓。具云。法本如。重颂如。授记如。不颂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释曰。戒经者。即因缘经。因事制戒故。法界者。即本生经。界即因义故。
等者。指余经论。金刚三昧云。如我说者。义语非文。唯识云。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最为胜故。彼疏释云。由三地中。得于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真如。
既一切下。谓一切圣教。皆从真如流。则无如非教。众生闻思修者。无不还归此法界。而为真如所摄也。所谓依金作器。器器皆金。正此义耳。
△四显称理胜二。初竟断爱根顿成觉道。
佛言。沙门行道。应渐拔去爱欲之根。
譬如摘悬珠者。一一摘之。会有尽时。
恶尽自得道也。
【疏】初法也。道即真如理以性。此化他名为行道。爱是烦恼惑。欲为生死业。皆妄也。十烦恼本。先于贪爱。十恶业种。始于淫欲。故名为根。证真由于断惑。断惑应去其根。草不除根。春来还发。而云渐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
譬下。次喻也。悬珠。果树名。梵语恶叉。又翻线贯珠。其子形如此方杏仁。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名恶叉聚。喻惑业苦三道次第相连同时具足。今灭苦止业断惑。犹如摘恶义果。渐次摘去。果自尽矣。
恶句。后合也。爱欲恶尽。法性理显。道果安有不得者哉。
【钞】悬珠者。三颗同蒂。如彩悬珠故。线贯珠者。次第相连。如线贯珠故。楞严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义聚。长水疏云。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应法师云。恶叉。树名。其子形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蒂。如此间杏仁。故如三道。以无始无明。熏成业种。业必招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如綖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今灭苦下。生因惑有。灭从苦除。故云次摘。又声闻人。知苦断集。缘觉人。集为初门。菩萨人。道为发觉。故灭三道。亦无有前后一定也。如经可思之。
△二直心念道圆断诸苦。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疏】先举喻。牛喻行人。重喻道法。泥喻情欲。疲喻怯弱。左右喻违顺境。苏息喻二涅槃。车牛负重溺泥。故一心行去而不敢懈。非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也。沙门下。次合法。沙门合牛。修观合行走。直心合正中道而行不顾左右。念道合负重。免苦合息处。住于三百由旬化城。可免三界生死苦也。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无量。苦又生恼。心恼即罪。生死不息。苦更难说。如是苦恼皆由情欲。故欲于泥。殆有甚焉。心能行道。出五欲泥。不唯息二涅槃而已。亦可直至宝所嬉戏快乐。自在无碍。如此者是谓全免苦者也。
【钞】行人。指权教三乘。
道法。谓谛缘度等。
欲喻泥者。五欲秽污。没溺道心故。
喻怯弱者。经云。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左喻五欲违境。求不得故。右喻五欲顺境。爱别离故。
二涅槃者。有余无余也。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又云。如来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磨牛。喻趣寂二乘。虽不溺泥。亦不前进。故云心不行道。应知沙门学道。无如磨牛。心道若行。何用身道。车牛。即权教三乘渐入佛道者。有大悲故。行深泥中。有大智故。出离不顾。非如众生全陷五欲泥内。溺于贪爱水者。故法华云。见 六道众生。深着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息处者。经云。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惟人下。释甚字。泥没一世人身。欲溺多劫法身。苦恼深浅远近。可比知矣。
心能下。重显免意。愚法二乘身行心不行。故但止化城。灭分段苦。此名分免。今权教三乘人。身心俱能行道。故直至宝所灭变易苦。此名全免。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息处故说二。学佛道者。顾可负诸。
△三结示能所如幻。
佛言。吾视王候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 大千世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
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疏】初明世间诸法如梦幻。有五。
一名位。隙尘。言轻微也。似有非实故。王位如过尘者。言其易过而不久也。万八千岁。王气俄收。七十二君。弹指便过。扬升庵云。富贵一场鸳枕梦。是非千载马蹄尘。残山剩水年年在。不见图王霸业人。
视金下。二财利。人为财死者。以宝重故。若作瓦砾观。虽锄金不顾。岂如漂人之受诛耶。
视纨下。三衣食。锦绣缯縠。鲜白罗绮。是人之所欲也。今志于道。不耻恶衣。虽加纨服。亦如缊袍。此即佛门之迦叶。孔门之仲由也。
视大下。四世界。大千广阔。不异诃子小者。盖无相无为者大。有相有为者小。本觉常住者大。迷妄而有者小。楞严云。微尘国土。非无漏者。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云何国土而不振坼。人于家园田产作活计者可醒悟矣。
视阿下。五河海。阿耨达。西域记云。赡部洲之中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雪山之北。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银波皎洁。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而言如涂足油少者。池虽深广。例如涓滴。所以者何。皆是幻化。非有实故。
【钞】万八千者。按帝王甲子记云。天皇氏治一万八千年。地皇氏治九千年。人皇氏治四千五百年。有本云。三皇皆治一万八千年。
王气者。秦始皇时。望气者云。东南有王者气。故巡游东南以应之。至建业。凿秦淮河埋金以为厌胜。故曰金陵。至六朝时。陈后主穷奢极侈。隋文帝命将出师伐之。后主曰。王气在此。彼何为者也。傅縡谏曰。陛下忌忠直若仇寇。视生民如草芥。神怒民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俄顷而尽矣。
七十二君者。司马相如封禅书云。继昭穆受谥号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故管子云。昔者。封太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家。梁父。即太山下小山名也。
扬升庵下。前四句云。记得东周并入秦。回头楚汉闹乾坤。时来骤雨推潢潦。势败狂风卷片云。又有词云。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迹茫然。隋唐相继统中原。世态几回云变。则知功名富贵。犹如电光石火。梦觉黄梁。一笑何有。呜呼。龙争虎斗者抂矣。
锄金不顾者。管宁。华歆。共在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提而掷之。
漂人受诛者。六度集经云。昔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慈向众生。见市卖鳖。问其价。答曰百万。菩萨云善。将鳖归家。临水放之。鳖至后夜。啮门语曰。无以报恩。知水盈虚。洪水为害。愿速严舟临时相迎。菩萨启王。迁下处高。鳖至水来。即急下载。随鳖所之。有蛇趣船。菩萨曰取。鳖曰善。狐来亦取。鳖亦善之。又睹人漂。菩萨曰取。鳖曰。慎勿取也。菩萨曰。虫类尚济。人岂不救。于是取之。后鳖辞曰。恩毕。请退。狐蛇继去。狐以穴居。获伏藏黄金百斤。报菩萨恩漂人曰。可分吾半。菩萨以十斤惠之。漂人曰。掘冢劫金何不平分。菩萨答云。我欲等施余贫困者。汝欲专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萨见拘。无所告诉。蛇遂衔药入狱。付菩萨曰。吾将齰于太子。其毒莫治。菩萨以药闻王。傅即瘳矣。蛇如所云。太子命危。王令曰。能济者封之相国。菩萨上闻。一傅果瘳。王喜。问之。陈其本末。王目咎曰。吾暗甚哉。封为相国。即诛漂人。□理家者吾佛是。国王者弥勒是。鳖阿难是。狐舍利是。蛇目连是。漂人者调达是。
今志下。以道为心。无不平等。故观宝服与砾帛。无有异也。
迦叶者。粪扫衣故。佛弟子中。头陀第一。
仲由者。鲁论云。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衣既随常。食不求精。可知。
【疏】视方下。次明出世诸法如梦幻。亦五。
一方便。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善巧方便。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令入佛道。犹如游行仙点石成金。耿先生削雪成银。救济穷乏。感激其心也。
视无下。二无上。上乃三乘权教。故曰方便。今是一乘实教。故曰无上。既一待三明。一亦非有。实对权立。实岂是真。故曰如梦金帛。觉后金何在。心空教亦无也。
视佛下。三佛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圆满。归无所得。故知智果亦如空华不可得也。
视禅下。四禅定。对散乱者说禅定行。一心不动。作何禅观。故如拄须弥之柱。岂有实耶。
视涅下。五涅槃。迷则生死寐。觉则涅槃寤。生死寐若无。涅槃寤亦忘。故曰如昼夕寤。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钞】出世法。亦五者。初二教也。第三果。第四行。第五理也。一方便下。佛以化现法财。济诸窘急故。起信云。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
游行仙者。楞严云。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解曰。撮土点石。化宝成金。以游戏人间。名游行也。
耿先生者。异人录云。耿公有道术。保太中召入宫。削雪为银锭。投炽然火中不融。
救济感激者。西域传云。昔有仙士。使能瓦砾为宝。人畜易形。但未能驭风云。入天宫耳。后得一方。要先筑坛。命一烈士。执剑立前。屏息绝言。自昏达曙。求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刀。口诵神咒。收视反听。达明登仙。于是访求烈士。旷岁未谐。后遇之。其人佣工五年。一旦违失。被笞无得。悲号巡路。仙命同游。到茅卢中。以术力故。化诸肴馔。令入池浴。服以新衣。又遗五百金钱。嘱曰。尽当来求。幸勿外也。厥后数加重赂。潜行阴德。感激其心。烈士恳求效命以报知己。仙曰。非有他图。愿一夕不声耳。烈士曰。死尚不辞。岂屏徒息。于是依法行之。隐仙诵神咒。烈士按铦刀。殆将晓矣。忽发声叫。是时空中火下。烟焰云蒸。隐仙疾引此人。入池避难。已而问曰。诫子无声。何以惊叫。烈士曰。受命后。至夜分。惛然若梦。变异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忍不报语。主人震怒。遂见杀害。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遂托生一富贵家。出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皆念前恩。忍而不语。年至六十。妻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杀汝子。我念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妻云。不可杀害。遂发此声耳。隐仙曰。此魔娆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愤恚而死。若开导未悟。能令如此生信仰心。岂有不济度耶。三下。菩提佛之觉道。智果也。对烦恼立。烦恼本空。菩提何有。楞严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说有菩提。亦眼华耳。如拄须弥柱者。须弥山崩故应柱拄。山王巩固。何有拄柱。昼夕寤者。昼夜朝夕之中。匪寐则寤。若佛菩萨色空天等。无寐无寤。则知窹因寐立。窹岂真耶。
【疏】视倒下。后明世出世法如梦幻。有三。初中谛观。事为倒。生灭故。理为正。无生故。俗为倒情有故。真为正理无故。有为倒缘生故。无为正无性故。边为倒遍计故。中为正圆成故。即为倒有着故。离为正无住故。偏为倒局一故。圆为正普融故。皆对待立无有实法。如六龙舞。或上或下何有一定辨是非耶。视平下。二真谛观。平等对不平等而立故。如一真之地。然真如实际。不受一尘。岂有其地。高下既无。又何平等。
视兴下。三俗谛观。兴。诸法生起也。化诸法变灭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生住异灭皆随缘转。无有实性。犹如华木。春至敷荣。冬来雕谢。皆随时气非真常也。故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钞】中谛观者。事理无碍。真俗融通。名中道谛。遮照同时。空有不二。名中道观。事为下。约教开六。初小。次分。相宗。三始。空宗。四终。五顿。六圆。皆无定实。故如六龙舞也。岂有地者。华严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故云实际理地但有地之名也。诸法生灭者。正则心有生住异灭。身有生老病死。依则界有成住坏空。时有春夏秋冬。皆随缘转者。
经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住异例知。无实性者。观生也如石女之怀儿。观住也若阳焰之翻浪。观异也同浮云之万变。观灭也犹狂华之谢空。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楞伽云。真实无生缘。亦无因缘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皆随时者。春生夏长秋衰冬枯。非自主宰。气使然也。故般下。约法合明也。楞伽亦云。有(界也)无(空也)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欲。色。有也。无色。无也)现。则世出世一切诸法。无不皆如梦幻者矣。
△三流通分。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疏】无人传则不流。传遇障则不通。今此文言流而不住。通而不塞。故云流通。
诸比丘句。重举听众也。而云大者。回小向大。非愚法故。
闻佛下。明悉遵行也。闻说闻慧也。信受熏习故。欢喜思慧也。庆法起解故。又能说之人清净则欢。所说之法清净则喜。所证之果亦净。则欢又喜。奉行修慧也。依教传持故。佛所说法。契理契机。凡有见闻。无不获益。不唯现在十方者喜行。即过未三世一切众生。皆悉欢奉也。
【钞】无下。释科名。
诸下。解经文。重举者。始则明其听经。终则明其受教也。
独比丘者。举一众以摄余三众(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故。
闻说下。通约三慧释。又能下。别约三义释欢喜。又闻说。教也。欢喜。理。果也。奉行。行也。又上句自利。下句利他。佛所下。上节别释。此段总解。是则四十二章中。随问一章乃至一句。皆可成种。近报人天二乘。远得三乘佛果。况全持此经者。其功德又何可思议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