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标题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三

来源:大悲咒入门网作者:寂光时间:2019-06-25 19:40:52
○二明十行义(二) 初标牒问辞 二正解其义。○初标牒问辞。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长养十心者。此牒问诫听。许说十行修进地位观行之义。○二正解其义(十)。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三

○二明十行义(二) 初标牒问辞 二正解其义。

○初标牒问辞。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长养十心者。

此牒问诫听。许说十行修进地位观行之义。

○二正解其义(十)。

○初释慈心位。

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已。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无灭。如幻。如化。如如无二故。一切修行成法轮。化被一切。能生正信。不由魔教。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非实。非善恶果。解空体性三昧。

此释慈心之义。于四无量心中。即慈无量行也。别经名欢喜行。谓入法界。不为邪动故也。常行慈心。至得慈乐果一节。正明佛子慈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前十住修十度。为被自利。以能自利。后利人也。此修十种利他法行。饶益众生。又前十住位人。发心修行。即以檀波罗蜜为首。此十行人。接物利生。以慈为本。是故常行慈心。慈有三种。一者。有情缘慈。谓佛菩萨。观诸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受安乐故。二者。观法缘慈。谓诸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了无自性。运大慈心以弘济之。令其皆得受安乐故。三者。无缘大慈。谓诸菩萨。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各各获利益故。菩萨如是恒常修此三种慈心。使诸众生获离苦得乐之因。故云常行慈心。生乐因已。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者。此正释上三种慈也。其无我智。即根本智。于此智中。观诸众生。实无苦境。本来自乐。是故自乐乐他。皆以此智。是所谓相应也。入法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者。释承乐相应义。入。即能入观行。法。即所入观法。受想行识。即心蕴法。菩萨繇入观时。以观五蕴身心。四大法中。本无生住异灭法相。如幻如化。一切皆空。本来平等。以如如无二故。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即有情缘慈义。一切修行成法轮者。谓此菩萨。修行六度万行。无非成就大法。自利利他。故先修行种种妙行。成就无上法轮。用以自利。而又化被一切众生。能生正信。不繇外道邪魔所教。既得正信。不受魔教。是获离苦得乐之因也。即法缘慈义。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不但令得乐因而已。亦能使诸众生。乘此乐因。得至无上菩提觉法之乐。无余涅槃寂灭之乐果也。即无缘慈义。非实。非善恶果等者。结示观体照用之义。所得慈乐果者。非权小实法。亦非人天善恶有漏因果。是何等果。是如如智所解。是如如理所空。空解之中。体性平等之道。以此平等体性三昧。自乐乐人。如是修慈。是真佛子慈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二释悲心位。

若佛子。以悲。空空无相。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着我缘。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而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心者。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种性行中。生道智心。于六亲六怨。亲怨三品中与上乐智。上怨缘中九品得乐果。空现时。自身他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

此释悲心之义。即悲无量行也。别经名饶益行。谓常化众生。使得法利故。以悲。空空无相。至发菩提心者一节。正明悲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即有情缘悲也。言以悲者。以大用也。上位慈能与乐。然而众生现在苦中。必须离苦。方能得乐。是故佛子。恒用悲心。令诸众生。离苦得乐。故云以悲也。其空空无相者。上虽恒以悲心。实非爱见之悲。乃是空空无相大悲。无能无所。无自无他。虽云空空无相。而即自然任运以拔诸众生苦。众生苦为所悲。菩萨智为能悲。繇所悲之缘。发起菩萨悲心。而行悲道。故云。悲缘行道。以是所行悲道。即自灭一切苦。又灭他一切苦故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大悲智。拔其众苦令得乐也。无量苦者。总即凡夫二乘。分段。变易。二生死苦。如是诸苦。起于三业。三业之中。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故得无量苦也。二乘。纵离分段。难免变易。菩萨今以无相悲智。缘苦众生。故不为杀生之缘。不为杀法之缘。此二无缘。繇是菩萨。不着我相之缘。是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而使一切众生不恼。从此发菩提心也。此有三义。一者。菩萨无杀盗淫。而诸众生见之。心生欢喜。不能嗔恼。发菩提心。二者。菩萨以永无杀盗淫。而教一切众生。乃得渐渐受化。故使发菩提心。三者。菩萨既谓无杀盗淫。而自他性众生。不生恼害。故俱发菩提心。如行愿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菩萨今以大悲缘苦众生。不但不恼而已。而复恒与之乐。所谓怨亲普度。悲心广大。故曰。一切众生不恼发菩提心者也。于空见下。至九品得乐果一节。申明悲观平等观照之义。即法缘悲也。上言一切众生不恼使发菩提心者。是以菩萨能于真空实相理中。了见一切根尘诸法。皆如实相。本无众生。本无烦恼。无一众生不具实相。但以自迷而不觉悟。故于一切众生种性行中。随诸种类。发起大悲道智之心。为诸众生发明此义。令生道种智心。修行圣道。故于父母。兄弟。姊妹。六亲六怨。亲怨顺逆三品之中。皆与最上菩提乐智也。上怨亲中九品得乐果者。怨有上中下三等。上等。有上中下。中下二等各三。三三合为九品。既于上怨三品缘中皆与上乐智者。其余中下六品。亦尽与之乐果。故曰。九品得乐果也。空现时下。结承悲观平等之义。即无缘悲也。菩萨今令九品众生俱得乐果者。乃繇无相真空观照现前之时。无论自身眷属。他身眷属。一切众生俱以平等观照一乐。而起无缘大悲心智。拔一切苦而与乐也。如是行悲。是名佛子。悲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三释喜心位。

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着我所。出没三世因果无集。一切有入空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法中。常起欢喜。入佛位中。复是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

此释喜心之义。即喜无量行也。别经名无违逆行。谓常修善法。谦下恭敬故。悦喜无生心时。至示我好道一节。正明喜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悦喜无生心时者。悦以心言。喜以事言。佛子自喜。得住如实空中。而亦庆喜一切众生。得住如实空中。以是自他离苦得乐。其心畅快。此悦喜心。以从无相处生。生即无生。无相可得。故云无生心也。种性体相等者。种。即种子。性。即性分。体。即本体。相。即相状。道。即中道。智。即观智。谓此菩萨。以悦喜无生心。发生一切智慧。观察分别。十界依正种性体相。皆如实相。即从如是种性体相理。发起道智。说法利生。应以何法而得度者。即以何法而为彼说。种种方便。令离苦集。而修道谛。证灭谛理。如是道智。无能无所。心境空寂。空空喜心。不同凡夫从憎爱诸境而生其心。故不着我所也。虽然往返三界。出没隐显。示同凡夫。和光混俗。而于三世因果等法。本来无集。无有挂碍。但凡一切有所作为。皆入无相真空观行。即此真空观行成就。毋论亲冤。皆以平等悦喜。使入佛道。证佛道果。永离苦趣。所谓四弘誓愿。未离苦者。令离苦谛。未安道者。令安道谛。未得灭者。令证灭谛。故云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此谓喜心平等广大。则成喜无量也。所言起空入道者。谓即起于所成空观。修假观行。趣入佛道。接物利生。又不同二乘沈空滞寂。安住化城。不肯前进。故曰起空入道。言此所入之道。非真知识。不能通达事理。是故舍恶知识。而求善知识也。恶知识者。身居邪见。断佛慧命故。善知识者。知真本有。识妄元无故。如此知识。求其指点。示我好道。言好道者。即佛道也。乃即诸佛所证。众生所迷。不生不灭。清净觉道。菩萨善修此道以自利。即以此道。能使众生入佛法家法中而利他也。所言入佛法家者。即生如来家。不生外道邪见之家。入佛法中者。谓生如来正法之中。不生权小法中也。以上明其体用。向下结成喜观之益。常起欢喜。入佛位中。此二句者。乃结自利。复是诸众生等者。乃结利他也。不惟自己堕在佛数而生欢喜。又使一切众生入于正信。舍诸邪见。生生世世。背六道苦。所以菩萨常生平等欢喜也。如是修喜。是名佛子喜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四释舍心位。

若佛子。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幻如化。水流灯焰。一切舍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此释舍心之义。即舍无量行也。别经名无屈挠行。谓行大精进行。能令一切得至究竟涅槃故。常生舍心。至平等一照一节。正明舍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从初发心。历无穷劫而行济度。故云常生舍心。无造。即无能也。无相。即无所也。谓此佛子。常生舍心之时。是乃生即无生。舍亦无舍。故曰无造。无造。则无有相。无相则空。空即无物。以是无造无相空法之中。如虚空也。言空法中如虚空者。释明常生舍心无造无相之义。上文既言常生舍心。是即有心可生。有法可舍。有造作。有形相。何以皆言无耶。盖此真空实相法中。心境诸法一切皆空。若立一尘。即堕限量。必也无造生心。无相行舍。是以头头解脱。法法无碍。故曰空法中如虚空。不拒诸象发挥也。未发心人。于善事起有因果见。招福果相。于恶事起拨无因果见。招罪业相。今佛子。舍心既如虚空。则于善恶二因。有无二见。罪福二报中。平等一照。了然无二。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心如虚空也。非人非我所心。至为大舍一节。申明舍无量心体用观行之义。非人非我所心者。非者。空也。所心者。执情也。以是妙智平等一照。是故人我二心。内外执情。当下顿空。以是顿空。自他体性俱如虚空不可得故。如是之舍。是为大舍。即我空义。从此心性俱空之处。以及身肉手足之内财宝。男女国城之外财宝。菩萨观之。总皆如幻如化。如水流。如灯焰。虚假不实。故一切舍。即法空义。如幻如化。喻内外财物不可得也。如水流。如灯焰。喻自他体性不可得也。而无生心。常修其舍。此二句义。总结佛子无相舍心。以显三观圆修之义。无生心者。乃无造。无相。无生。无灭。实相心也。即空观义。常修其舍者。谓此佛子。虽然了知自他体性俱不可得。亦不同小乘人。不起方便说法度生。正乃即此无相心中常生方便。修行舍心。摄受有情。即假观义。二观不立。即中道义。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是修舍。是名佛子舍无量心之体用观行也。

○五释施心位。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行。

此释施心之义。即施摄法也。别经名无痴乱行。谓不为无明所失乱故。能以施心。至教导一切众生一节。正明施心所摄体用观行之义。言能以施心者。即能被之教。被一切众生者。即所被之机。言身施者。以身担荷。执身负役。乃至所舍头目髓脑。身肉手足。口施者。口无雌黄。出言善熟。乃至欢喜赞叹。说诚实语。意施者。心无嗔恨贪痴嫉妒。乃至常怀恭敬。现柔和相。财施者。国城妻子珍宝田园。乃至一切资生产业。法施者。权实方便大小诸乘。乃至一切因缘譬喻是也。教导一切众生者。上言被一切众生。是何能被之法耶。谓以身口意三轮妙用。财法二种被诸众生。随所乐求。令得如意。教引开导。摄受一切众生。使其解脱。永离苦趣故。内身外身。至达理达施一节。申明施心所摄体用观行之义。内身。即内五蕴身命。外身。即外国土眷属资具也。菩萨教导之中。虽以权智施心。种种施与。而必以实智照理。了无施相。反观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等物。当体全空。皆如如相。实无有法可施。不但无财物施相。乃至无念财物之念。心境空也。无受者之人。无施者之我。能所泯也。亦无内之身命。亦无外之财物。以缘生如幻。无有合相。缘灭如幻。无有散相故。所以施受内外合散之间。实无施心可起。无施行可作。无众生可化。不妨终日度生。无生可度。终日说法。无法可说。故云。无心行化。此上明空观。下明假观。达理。深达施理。即达三轮体空。达施。深达施法。因人而用。求财施财。求法施法。二皆不谬故。一切相现在行者。此总结明三观圆修之义。谓虽无心行化。而起化导。不妨修即无修。无修中修。化即无化。无化中化。不堕断常。不着空有。以此施道。历历明明。达理达施一切诸相。现在前行。如是行施。方是佛子施心体用摄受众生之观行也。

○六释好语心位。

若佛子。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一切实语言。皆顺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心。无嗔无诤。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心。行顺佛意。亦顺一切他人。以圣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此释好语心之义。即爱语摄也。别经名善现行。谓生生常于佛国土中生故。入体性爱语三昧。至皆顺一语一节。正明爱语心所摄体用观行之义。爱语摄者。乃是至慈至悲。亲亲切切。叮咛教诫。和顺语也。亦名好语心摄。好语摄者。即是善好柔软语也。谓此语言。非凡小情见偏执之语。乃即依如来体性爱语三昧。正定之所生故。如来有五语。一真语。二实语。三如语。四不诳语。五不异语。今文具三。以该中二。第一义谛法语义者。是为真语。即以大乘中道了义之谈。不将不了义语为众生说。故云第一义谛法语义也。一切实语言者。是为实语。不诳语也。皆顺一语者。是为如语。不异语也。谓此佛子。既以第一义谛而生语言。故凡发言吐语。无不真实。而又事理明了。皆顺第一义谛之语。如是五语为因。当感如来果舌之相。经云。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是也。调和一切众生心。至亦顺一切他人一节。申明爱语体用之义。调和。即上诸语为能调。众生心为所调。无嗔即心和。无诤即言和。一切众生固多。佛子以诸好语调之。亦皆心气平和。凡有言出。自无所诤。何者。菩萨了达一切诸法皆空。智亦无缘。如空谷之答向。所以不起佛见。不与佛诤。不起法见。不与法诤。不起众生见。不与众生诤。是则一切诸法皆空。智亦无缘。虽则举无能所缘相不妨恒与一切众生自然任运。常生慈爱之心。如保赤子。使得安隐。故云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心。此其所以能调和众生心而无嗔无诤也。行顺佛意者。即以爱心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亦顺一切他人者。即以爱心下合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所谓无缘慈力赴群机。明月影临千涧水也。以圣法语等者。结显佛子爱语之用。谓此爱语。乃依如来圣教法语。种种方便。随机设化。使诸众生常行如心。亦从如如心中发起善根。本以自调。而亦调和一切众生。如是爱语。方是佛子好语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三

○七释利益心位。

若佛子。利益心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焰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此释利益心之义。即利行摄也。别经名无着行。谓于我我所。一切皆空故。利益心时。至震动大世界一节。正明利益心摄体用观行之义。实智体性。即自证之本智。广行智道。即利生之权智。若乃佛子。欲行利益心时。必依实智体性。方能广行智道之权智也。集一切明焰法门等者。紧承广行智道而言。明焰法门。即是种种智慧。因缘譬喻。无量方便法门。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集观行七财者。观行。即空假中之单。复。圆。二十五轮观行法也。七财。即七圣财。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七事。此七事中。戒摄进。慧摄定。此上即能被之教。前人等者。即所益之生也。菩萨聚集此教法门。为使前人洞晓资藉。识路还家。无乏中途。得至涅槃彼岸之利益故。言受身命。而入利益等者。此申明利行摄之义。诸佛菩萨。教化众生。必然隐圣现劣。和光同尘。以同众生身相事业。如影随形。久化方皈。使其解脱。是故假受四大幻身。假受五蕴形命。而入利益三昧。此即三昧觉法正受意生身也。如他经云。初地菩萨方得。此经七行便具。此是圆顿法门。故能现一切身。现一切口。现一切意之三轮也。三轮。以身为神通轮。欲说法时。必先现通。惊动众生机情。令发正信。然后说故。以口为教诫轮。若说正法。先以方便开示引导。令诸众生。反邪归正。改恶从善。然后说故。以意为记心轮。如说法时。必先以意鉴诸众生根器利钝。然后说故。而震动大世界者。震乃六种震动。即动。起。涌。震。吼。击是。大世界者。化境有大中小三千。此举大千。该中小故。言此佛子。饶益众生。现身口意。神通妙用。说诸法门。使未发心者。令其发心。已发心者。令其增长。繇此三轮业用。故感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也。一切所为所作。至但益人为利一节。此申明利益心体用之义。法种。即圣教法种。空种。即真空理种道种。即道种性种。菩萨一切所为所作。无不欲令一切他人发菩提心。起大乘信。而入如来圣教法种。繇法资熏。解二空理。而入真空理种。繇解空理。起行修行。所修善根。皆如实际。而入金刚道种性种之中。得是法益。永离苦趣。证十地果。得是法乐故也。现形六道等者。上言现一切身口意。不知此形于何处现。谓即于六道之中现也。以六道中。有种种苦。如天有五衰相现等苦。人间有生老病死等苦。修罗有嗔心斗诤等苦。地狱有寒酸楚痛等苦。鬼神有沈幽愁等苦。鸟兽有怀獝狘等苦。菩萨虽于六道众生之中。随类现形。而于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下结所以众苦不避者。但专饶益法界中人为利耳。智道所行。智体且空。众生虽化。生性无生。如是之行。方是佛子利益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八释同心位。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空同源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此释同心之义。即同事摄也。别经名难得行。谓成就难得善根故。以道性智。至同生无二一节。正明同心体用观行之义。以道性智者。即菩提道性利生之权智也。此智契同真空。无生无灭。无相法中。智理无二。圆融一切。故以无我无人之智现身。同生无二。无我智者。即根本智。此智。即无差别故。依此智体。乃能同生无二。同。即能同。生。即所同。言无二者。其义有二。一者。以物我无二相。隐同一类。种种方便。种种神通。摄受众生。无彼此故。二者。以物我无二体。生。即无生。同。即无同。皆同于无生空。是故同生。体无殊故。空同源境。至一切事同一节。申明同心体用之义。空同源境者。承上。既云同生。何名无二。既是无二。又何同生。言同生无二者。盖谓生我。皆本同于无生空理。如一切水。皆同本源。一切根境。皆同真境。以是无二真空理境之中。实无人我同异之相。故云空同源境。诸法如相。既一切法。皆如实相。何有生住灭相。本自无生。无住。无灭。无生。即无不生。无住。即无不住。无灭。即无不灭。以无生住灭故。所以常生常住常灭也。世法等者。辩明无生无灭之义。问曰。既云常生常住常灭。云何又有生住灭相之迁流耶。答曰。繇是众生。不识常生常住常灭之法。迷真逐妄。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三世。生死无穷。故云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菩萨因观世间众生。随业受报。受无量苦。不自觉知。故以同体悲智。起同事摄。而能示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与诸众生。共处一处。种种方便。而为说法。令得解脱。如普门大士。随机赴感。随类现形。故云入诸六道。一切事同也。空同无生等者。此总结显同心体用之义。空同无生一句。结上。同空无生法中之意。谓乃空无二空。唯一真空。以是无二真空。故能现一切空。其所现一切空。皆同于无生空。故云空同无生。我同无物一句。结上。以无我智。同生无二之义。谓乃我本无我。是故物即无物。无我无物。故能物物现形。以我同无。而无物也。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者。此二句义。结上。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之文。谓得此三昧者。方能入诸佛土。现诸众生身相。同诸众生事业。因事彰名。故名同法三昧。如是智定。是为佛子同事心。摄受众生之体用观行也。

○九释定心位。

若佛子。复从定心。观慧证空。心心静缘。于我所法。识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生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此释定心之义。即胜定行也。别经名善法行。谓说法授人。为成佛轨则故。复从定心。至十禅支一节。正明定心体用观行之义。复从定心者。复。又也。谓前于欲界中所入三昧正定。今又复从欲界定心而起。入上二界现身益物故也。观者。观察。慧者。慧照。观慧即能证智。空。即所证理。谓此菩萨。以寂定观慧心。而证定中空理。其所证空。不同二乘寂灭解脱。不能观照根身器界。无明种子。当体全空。菩萨是以证空而不住着空理。能于真空理中。心心静缘。于我所法。皆悉如幻。随如幻境。现如幻身。于色界。识界中。为说如幻法门。广化如幻众生。虽然如是。不为色识二界所能动转。不被物转。能转物也。识界。即四空天。色界。即四禅天。所云不动转者。谓于上二界中。若逆出。若顺出。若逆没。若顺没。以是出入隐显。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法。种种神通。自在无碍。不为下界欲恶所染。亦不为上二界空禅所拘。所谓逆行顺行天莫测也。华严经云。童子身中入正定。童女身中从定起。童女身中入正定。童子身中从定起等是也。三昧名有无量。略则百八。今举百三昧。破三界众生百法相生见故。十禅支者。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六净。七舍。八念。九慧。十不苦不乐。此十乃是禅天之定支也。以一念智。至而不可得一节。申明定心观慧体用。心心静缘之义。以一念智。作是见者。即视定中一念。无碍清净。智慧圆照。如实了见。一切我人。若内根身。若外器界。众生异熟业识。无明种了。皆无合散。无集无成。无起无作。一切皆空。俱如幻化。了不可得。所谓世界本无成住坏空。众生本无生住异灭。如是观者。是名菩萨定心出入体用之观行也。问。此行位定心。观智破惑。与前生位。有何差别。答。大略相似。各有浅深不同。前住位定。破分别之粗惑。此行位定。破分别之细惑。故不同耳。

○十释慧心位。

若佛子。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焰。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上千海眼王品。已说心百法明门。

此释慧心之义。即胜慧行也。别经名真实行。谓二谛非如。亦非非相故。作慧见心。至三世法一节。正明慧心体用观行之义。作慧见心。即能照之观智。观诸邪见等者。即所破之惑也。作者。用也。谓此菩萨大用。依本所解寂灭理慧而起观照。照见自他妄心。及审观察无明所起。诸恶邪见。结患等缚。如实了知。无决定体性也。诸邪见者。即诸外道执常。执断。执一。执异。种种执着等见。言结患等缚者。结谓眼与色结等。患谓眼色等结使。起诸业患。致使生死缠缚。不得解脱。故云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等者。谓此等患。繇迷藏识现起。至七地后。修道无间。顺忍解脱。藏识一空。转成无生法忍。此等诸患。于彼顺忍。同时寂灭。故云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也。所以观五阴。非五阴。观十八界。非十八界。观十二入。非十二入。观众生。非众生。观一我。非一我。观因果。非因果。观三世法。非三世法。一切皆非。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非五阴等诸法也。慧性起。至发无生一节。乃结慧心观照功能。以显不住假观。而证入中道观也。慧性起者。繇是无作妙慧。见心所起。逾发观慧妙用。故云慧性起也。言光光一焰者。光光即智。一焰即慧。智。能照境。慧能了境。以智慧焰。了缘境空幻也。明明见者。了了照见之义。虚无受者。言此慧照体性。无障无碍。虚彻灵通。不受诸受。故名虚无受。其慧方便等者。谓此佛子。以般若智照。了见无明体空。是故心体虚通无碍。繇虚通无碍故。其慧益以种种巧妙。无量方便。长养法身。成就慧命。不繇他悟。为成就故。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如苗增长也。是心。即本慧心。入。即证入。起即发起。空空。即是所证人法二空真理。道。即中道。盖以从前已来所用慧心。至此已证二空。不惟五蕴等法为空。亦无能空五蕴等法。于二空理。亦无所住。以无住故。回向一乘中道。法界海中。发无生心。任驾慈航故也。无生心者。以不见有毫法生灭。故曰无生心。惟发此心。普载普运。同证金刚不坏心故。如是悲智双运。是为佛子慧心体用之观行也。此是略说。于大部内。上千海眼王品中。已说此十心。百法明门。一一广明。不可思议。言百法明门者。即百八智慧门。今言百者。举大数也。菩萨将离兜率宣说此法。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亦是初地所证化导法门也。佛说梵网经直解卷第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最新文章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