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入门网
标题

促进人类自身完善的三个回归

来源:大悲咒入门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16:45
二十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方面,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在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核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人类如何面对终极关怀的选择,实现人类自身的完善。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完善,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文化、信仰、生命三个方面进行如实地观照,把握好这三者的定位,使其

二十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方面,确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是,在这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核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人类如何面对终极关怀的选择,实现人类自身的完善。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完善,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文化、信仰、生命三个方面进行如实地观照,把握好这三者的定位,使其循着良性的趋势运转,回归到人人本具之觉性,以实现人生解脱自在之目的。下面就此谈一点浅见,以表达我对本次会议主题的认同和思考。

一、文化的回归

文化的回归,不是要用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而是要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重建人类文化的终极关怀,端正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各种文化,在各自因缘条件下,更有效地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为共同创造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佛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圆融”的观念,完成文化回归的关键在于实现由外向内的回归,即从现实“外向型的二元思维”向“内向型的圆融思维”的转轨。思维模式是轨持一种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的最稳定的心灵结构,它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走向。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向型的二元思维模式”。它的特点是:以主客体对立(即人我、物我对立)为基础,以向外征服为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攫取物质财富为目标。这种思维模式的缺点就是:明于外而蔽于内,强调征服和改造外境,忽视改造和完善人类自身。在实践中,它带来的不良后果,一是人在向外驰求的过程中,日渐迷失本性,丧失自我,为物所系;二是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之间的相互对立。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一切弊病,以及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跟这种思维模式有关。与此相反,佛教文化则崇尚一种“内向型的圆融思维”。它的特点是:以物我、人我同体一如为基础,以自我改造、自我圆满为主要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宇宙生命之间的圆融和谐为目的,在实践中,它的主要优点是:尊重生命,尊重环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个体生命的素质。很显然,人类要想创造一个持久和平的生存环境,就必须摆脱“外向型二元思维”的束缚,学会用以人的自由圆满和宇宙生命的和谐共存为本位的“圆融思维”,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具体地说来,要做好如下几个观念的转变。即:

1、由“人境对立”回归到“依正不二”。就是要从法界缘起的角度出发,树立一种人(正报)与环境(依报)相生相依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由“以人为本位”回归到“以众生为本位”。就是说,人不应当以宇宙的主宰自居而对其他生命恣意杀戮,而应当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出发,平等慈悲地对待与人类共存的其他生命,学会尊重生命。

3、由“以个人、团体为本位”回归到“以世界为本位”。就是要打破狭隘的个人、社会集团的界限和偏见,本着自利利他、共同发展和进步的精神,互相包容、尊重、理解、学习和帮助,不损人利己、恃强欺弱、固步自封。

4、由“向外扩张、征服”回归到“向内圆满、摄受”。就是要抛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恣意向外扩张和征服的心态,学会首先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圆满自己,然后以自己的清净功德,行慈悲摄受,以期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二、信仰的回归

提倡信仰回归,目的在于重建人类文化中的信仰机制,改变目前这种信仰淡化、信仰缺失、信仰偏差的状况,确立人生的正信,激活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自律,张扬人的自主性和尊严,增强人的生命价值感和神圣感。实现信仰的回归,关键在于:

1、回归“三世因果”。人类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讲,必须建立在因果规律之上。没有因果,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将是没有价值的,荒诞的,不可理解的。这里所说的因果,是通于三世的。对三世因果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自由解脱等赖以建立之基础的破坏。西方文化立足于实证科学之精神,认为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偶然的,一死百了,不承认有三世因果。这种观念,正是导致人类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的思想根源。作为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未来的新型的世界文化,应当着重吸纳和发扬佛教三世因果的观念。因为它是人类的道德生命之所系,人类的自主精神之所系,人类的解脱希望之所系。人类只有从内心深处生起了对三世因果观念的信仰,道德的自律才能真正地成为现实,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2、回归“自性三宝”。在现时代,能够经受得住科学的考问,并能给人类的尊严、自主性和独立性提供内在根据的信仰对象,恐怕只能从人自身中去寻找。佛教把我们每个人本具的“自性三宝”当作人类的信仰依处,这种观点,极富有智慧、生命力和实用性。它把现实和超越、生活和解脱、有限和无限统一于当下一念,从而使这种信仰具有亲证性。佛法僧三宝所具有的种种功德、智慧和解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中本自具足、无欠无余,只要我们相信,并依法修证,它就能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存在。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正的归依处,真正的精神家园。只有归依了自性三宝,我们每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性才会有可靠的保障。3、回归“菩提心”。相信三世因果和自性三宝,落实到人格心灵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对自性三宝和三世因果等法义产生正信之后,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清净意愿。它是信仰的落实和完成。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菩提心是人生价值的最可靠的基础和内在标准。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人生的使命感、价值感和神圣感,皆依菩提心生起和成就。人类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精神上的空虚感、漂泊感和幻灭感,必须注意菩提心的培养。只有依止菩提心,生命才会有根。

\

三、生命的回归

提倡生命回归,是想通过揭示生命的无我本质、确立人生的解脱目的,来扭转人类目前所处的那种迷失本性、丧失自我、随物流转的异化状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回归“自性真我”。就是要回归“远离我法二执、清净自在、平等无分别”的生命本体。换言之,就是要抛弃五蕴身心之假合、各种欲念之杂聚的假我,树立“无我之我”的佛教自我观。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人类的纷争和仇杀,皆源于对假我的妄执。排除我执,达于无我之真我,则世界清净矣。

\

2、回归“自由解脱”。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自由解脱。人的一切行为当以此为最高目标。传统西方文化,因为不能透彻生命的无我本质,妄执假我为我,鼓吹“自我实现”,所以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误导人们孜孜于单纯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从而使人们丧失自己的本来面目,心随境迁,沦为物质的奴隶,忘记了“解脱”这一根本目的。佛教主张回归生命之本,以解脱为务,目的就是要我们端正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勿舍本逐末,勿玩物丧志,勿为眼前的小利而忘了未来的大利,勿为个人短暂的小乐而牺牲众生与共的永恒的大乐。

上述文化、信仰、生命等三个方面的回归,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生命的回归是就体而言,是根本;信仰的回归是就相而言,是方便;文化的回归是就用而言,是目的。若就实际的操作过程来讲,信仰的回归是起点,又是贯彻始终的保证。信仰既立,然后文化和生命的回归乃成。人生幸福与否,关键在于这三个方面的回归落实如何。(信息来源:《法音》)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恨铁不成钢 恨铁不成钢

恨铁不成钢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恨铁不成钢摘自清代...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五代...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 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

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古诗原文[挑错/...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最新文章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古诗原文[挑错/完...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

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古诗原文[挑错/...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

手机版 网站地图